文|周涛
近日,青岛银行(002948.SZ)连发两份公告—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正式批复,同意青岛国信产融控股(集团)有限公司(下称“国信产融控股”)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该行股份,增持后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将落在19.00%至19.99%区间,这一比例不仅接近监管上限,更意味着青岛银行长达十余年的“海尔系”第一大股东格局将正式改写。
根据公告细节,国信产融控股此次拟增持股份数量介于2.33亿股至2.91亿股之间,且增持股份自取得之日起5年内不转让,同时承诺增持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。
回溯当前股权结构,截至公告披露日,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青岛银行14.99%股份,其中国信产融控股直接持有11.25%A股,一致行动人青岛国信金融控股、青岛国信资本投资分别持有3.74%H股及微量A股;而此前的第一大股东海尔集团,通过8家关联企业合计持股18.14%,第二大股东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持股17.50%。
待增持完成后,国信产融控股将以至少19%的持股比例,超越海尔集团与外资股东,成为青岛银行新的第一大股东。

国信产融控股的增持信心,根植于青岛银行稳健且亮眼的基本面。就在公告发布前一周,青岛银行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,该行上半年总资产规模突破7430亿元,较年初增长7.69%,贷款总额、存款总额分别达3684.06亿元、4661.40亿元,同比增速均超8%,在行业有效融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保持了高质量扩表。
盈利端表现更为突出,青岛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.62亿元,同比增长7.50%;归母净利润30.65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16.05%,稳居上市银行前列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在商业银行净息差普遍探底至1.42%历史低位的2025年上半年,青岛银行通过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了息差“逆势抗压”。该行上半年净息差维持在1.72%的行业优秀水平,仅较去年末下降1个基点。资产质量同样持续优化,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降至1.12%,较年初再降0.02个百分点;拨备覆盖率升至252.80%,连续5年提升,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夯实。
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,青岛银行的差异化布局成为其核心竞争力。依托山东半岛经济圈与海洋经济优势,该行在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蓝色金融等领域构建起独特护城河:上半年科技贷款余额312.25亿元,同比增长20.85%;绿色贷款余额516.09亿元,增速达38.18%,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;作为全国首家聚焦蓝色金融的银行,其蓝色贷款余额亦增至192.26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4.56%。
与此同时,青岛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,2025年2月完成新一代云原生分布式核心系统一期投产,产品迭代效率与数据治理能力大幅提升。
作为拥有稀缺理财子公司牌照的城商行,青岛银行旗下的青银理财依靠完整、创新的理财产品体系,实现管理规模和客户数量的稳健增长。今年上半年,青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1894.80亿元,客户总数达到315.38万户。

青岛国信集团作为青岛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国有独资公司,青岛国信成立于2008年,前身为1988年设立的青岛市能源投资公司,核心定位是“城市专业投资运营商”,聚焦现代海洋、产业金融、大基建与城市运营三大主业。
截至2024年末,青岛国信合并资产总额达1248.6亿元,全年实现收入195亿元、利润26.3亿元,主体信用评级为AAA级,国际评级BBB+,近十年主要经营指标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%。其金融版图早已成型,除此次重点增持青岛银行外,还控股资产规模超4000亿元的青岛农商银行,参股中路财险、陆家嘴国际信托等机构,形成多元化金融布局。
青岛国信的入主,不仅是股权结构的更迭,更可能为青岛银行带来资源协同的新空间。据了解,青岛国信在市政基建、海洋产业等领域的深厚积累,与青岛银行的蓝色金融、普惠金融战略高度契合,未来有望在项目资源、客户联动等方面形成互补。对于青岛银行而言,地方国资的加持将进一步巩固其区域金融地位,而对于青岛国信,此次增持则是其完善金融板块布局、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。
评论